CTC检测技术走进临床指南大盘点
    2020-06-24

CTC检测技术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,随着临床应用的需求和展开,CTC作为新型肿瘤标志物逐渐被写入国内外的权威指南与共识。下面通过时间轴进行逐一盘点CTC进入各指南的进展情况。

1、2010年,CTC首次写入第七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《肿瘤分期指南》

CTC作为一个新的M分期(远处转移)标佳,作为cM0(i)出现在M0和M1之间cM(i+)无转移的症状和体征,也没有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,但通过分子检测或镜检,在循环血、骨髓或非区域淋巴结发现小于或等于0.2mm的病灶; 除保留cM0(i+)分期外,更进一步肯定了CTC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。将CTC列为预后评估指标,认为乳腺癌外周血中存在CTC提示预后不良。

2、2017年,CTC写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《肿癌指南-乳腺癌》

3、2018年,CTC再次写入第八版AJCC《肿瘤分期指南》

4、2019年,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(NCCN)发布了前列腺癌诊疗指南2019.V2版

 

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中的AR-V7可能与对恩杂鲁胺和阿比特龙的抗性相关。CTC AR-V7表达有助于预测mCRPC(转移抵抗型前列腺癌)新型激素疗法的疗效。

5、2019年,中国的《2019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》发布

CTC可进行病理诊断、疾病监测、分子测序等,不仅可以动态监测,还可以用于判断预后

 

6、2019年,中国的《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专家共识(2018)》发布

 

CTC检测可提供关于结直肠癌患者疾病状态的实时信息,具有创伤小、可重复检测、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等优势,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、预后评估及治疗反应监测等。

 

7、2019年,《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专家共识—结直肠癌篇》发布

 

CTC有望成为疗效评价、预后评估的新工具并在临床逐步应用开来

 

8、2019年,中国《食管鳞状细胞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(2019)》发布

 

CTC与预后预测、 复发转移风险的评估以及治疗效果的判断等密切相关。

9、2019年,《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》正式发布

 

CTC首次纳入肺癌筛查技术,CTC能够反映肿瘤组织的情况。CTC与肺癌分期有关,且可能预测患者靶向治疗的疗效。CTC检测联合影像学检查可以大大提高肺结节诊断的特异性。

CTC陆续进入国内外权威指南,其临床应用价值不断被证实和临床所接受。汇先医药基于英国剑桥大学微流控技术平台,首次将物理筛选和免疫特异性筛选结合,研发出了立体万道多层微流控特异性筛选芯片(CytoBot2000),在立体多层微流控芯片上结合了高特异性的多种抗体,识别并分离外周血中CTC。

独家高分子酶裂解,溶断高分子释放活性循环肿瘤细胞,确保开展下游细胞培养、NGS检测。此外,CytoBot2000可原位检测PD-L1、HER2、AR-V7表达,为小细胞肺癌、乳腺癌、前列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患者提供更多临床诊疗依据,特别是晚期异质性较强的患者,提高患者临床获益。